6月27日,由北京市教委、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主办,海淀区教委承办的“北京市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项目2018年启动仪式暨海淀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研讨会”成功举办。部分省市关工委、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政府、海淀区教育系统两委一室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国10个省市及北京的600余名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家长代表汇聚一堂,共话学校、家庭、社会协作育人工作。此次大会以“家校社同携手 凝合力共育人”为主题,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海淀家校社合作共育模式,研讨家校社协同实践,推动家校社合力育人工作科学发展。
本次大会汇集了高校、科研院所等知名学者与专家,聚集了北京市及全国一线校长和教师,宣传海淀经验同时,也注重引发新实践的研讨。除主会场外,安排了4个分论坛,聚焦中小学家校社的协同机制、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新媒体视域下协作工作开展等话题,多维交流新时代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路径,共享家校社协同实践经验,推动良好的育人生态的形成。
会上共同研讨和推广的海淀家校社合作共育模式是怎样的呢?
家校社合作是海淀德育工作的亮点与特色。
海淀区落实习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讲话精神,打开围墙办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标,从层次性较低、时效性短、单向的活动转向探索分工合作,持续性强,多向的合作活动方式,探索了“规划先行、平台铺路、项目驱动、共育共赢”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三方平等参与、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了合作共育的教育格局,在顶层架构、运行机制、实践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优化了育人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 顶层架构方面
海淀区从全局谋划,规划先行,率先在北京市制定“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家校共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从问题出发,按照学生为本、平等互信、目标一致、开放共享、持续稳定的原则,完善区域、学区、学校三级共育组织机构;搭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共育网络三个平台;打造专家、专业师资、家长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特色建设等三类行动研究项目,全面规划合作路线。
搭建区域“学校-家庭合作指导委员会”、学区“学校-家长合作指导中心”、“学校-家长合作委员会”的三级组织机构,实施分层管理;
突出了学区为枢纽的立体化联接,以学区为辐射点,建立学区家庭指导机构,明确其职能、内容与工作模式,使学区与家庭、社会共建,增进合作对接;
广大学校开放办学,将家校社合作列为工作新常态,逐步完善合作制度,保障合作规范。
■ 运行机制方面
海淀区平台铺路,激活多重平台,海淀区搭建了多重对话平台,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多方共商、线上线下”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育人工作的有效对接,全方位优化伙伴的合作机制。
首先,发挥三级平台主导作用,明确不同层级的职能定位,区合作指导委员会聚焦统筹管理与专业服务、学区指导机构关注资源协调和资源支持,学校层面实施具体家校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合作理念一以贯之,联动协同。通过网上家访、网络家长会,网络调研、网上微课、云平台等,打造“互联网+平台”,提升家校合作质量。
积极调动社区学院、阳光地带、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及校级平台,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创设空间,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共赢。
■ 实践模式方面
积极探索项目驱动引领合作的实践模式,实现家校社的深度合作。
● 创设丰富的家校合作主题活动,以项目运作实现分工合作,完成家长从“旁观者”到“合伙人”,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 以区域层面的“敬德书院”为辐射引领,在全区范围内成立不同特色的“小书院”,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风建设;
● 借助线下系统化、规范化的系统课程和线上名家品牌课程资源库等推动家校社共育系统,以课程化推动合作系统化;
● 合理开发家长资源,开展了家长讲师团、家长志愿者、家长义工、家长工作室等项目,充分利用家长的专业优势和社会阅历,反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将社会工作服务引进校园,通过社工服务把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扩展到社区、社会中进行,丰富学校育人生态;
● 加大区域科研与服务支持,成立家校育人特色实验项目,设立区级家校社合作研究项目,宣传项目探索中的典型经验,以专业化引领合作科学发展。
目前,海淀区实践探索成效初显,涌现了一批品牌活动和特色学校经验。
区域层面,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美誉全国,海淀区自2011年率先在北京市启动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针对家长需求,聘请教育、法律等各方面专家,分析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普及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固化形成了讲座式课程成果。
海淀区敬德书院,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的多次论坛和培训讲座,辐射形成了23所小书院。
海淀区紫竹院、万寿路、四季青、永定路等学区均成立了家庭教育服务机构,通过落实好“信息通、资源通、人才通”,来实现“责任同、目标同、理念同”,最大限度地连通教育资源,为共育工作开展提供专业支持。
▲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第41讲《破译亲子密码》
▲敬德书院“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主题论坛
学校层面,十一龙樾通过家委会选举流程、“长时段”学期工作、“短时段”活动的标准化探索,推动家校共育工作常态化;花园村二小等校和社区协作,成立了学校社区协作委员会组织,明确合作范畴及分工,使学校与社区平等合作;育英学校开发系列化的家庭教育网络微课,及时为家长推送信息服务;中关村三小等校依托校级平台,实施“好老师进社区”等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大附小亮甲分校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以家长助校会为运作主体,设计了绘本项目;十一学校把“家长志愿者”作为团队实行互联网公司管理模式,形成一整套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家长可以参与到各个年级、各个处室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并对学校游学课程、食堂管理、常规管理等关注的课程进行有效监督等等,鲜活实践将海淀家校共育工作推向了高潮。
▲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服中心的家长志愿者们
▲清华附小:周末的亲子阅读活动上,家长给孩子们讲故事
▲上地实验小学: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
▲首师大附中:家长走进课堂,开展生涯教育
▲五一小学:家长微茶座
▲中关村中学: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
▲中关村三小:好老师进社区项目
海淀区已逐渐形成了“教育部门主抓、社区街道配合、专家引领、家长参与”的合作共育局面,取得了三方面经验:首先,树立了平等的家校社合作观,学校、家庭、社会互为“合作伙伴”,共建、共商、共育、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探索了规划先行、平台筑路、项目驱动、共育共赢”的“合作伙伴”实践模式,形成了三级网络、分层管理、项目驱动的实践特色;再次,实现了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方式多样、服务多向的“真合作”,使家校社合作走向整体,凸显个性;走向生成,彰显动态;走向对话,深度合作,打造了学校、家庭、社会观念趋同、资源互补的育人格局,推动了新时期海淀教育的高位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
中文域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政务.cn www.288365.com.政务.cn
邮编:100195 京ICP备17037050号 联系我们:8848730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号 网站标识码:110108004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