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培养基地举行了启动仪式暨工作研讨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黄伟副司长为海淀进校培养基地授牌。12名来自全国10个地区、3个学科的特级、正高级教师成为海淀进校培养基地的首批学员,开启了为期10天的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动。
据了解,为确保这“12粒种子”开花结果,海淀进校培养基地启动了“豪华”导师阵容,师生配比为4:1,堪称“特教”待遇。
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屠永永主持会议
教研基地为啥落在海淀,将怎样培养这些名师?
十万里挑一
结缘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没那么容易
如果没有看错的话,这12 名教师已经是清一色的特级教师,不少已取得了正高级职称,可谓是人生赢家。如果说“万里挑一”已经不容易的话,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简称“双名工程”),可谓是十万里挑一。从全国1300万教师里仅挑选了120多位教师。为啥要把这群老师从优秀打造成卓越,还是先从“国培计划”说起吧。
自2010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实施“国培计划”,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重点,开展大规模专项培训,已培养了一大批推进素质教育和开展教师培训的“种子”教师。2015年启动“双名工程”,2018年启动“名师领航工程”。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右)代表学校接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黄伟副司长为培养基地授牌
据悉,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就是要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凝练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师。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就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国培计划”在促进教师校长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培养基地能胜任这些精英教师的培养工作?
“国培计划”项目办刘敏副主任解读工作方案
据“国培计划”项目办刘敏副主任介绍,经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答辩、专家会议遴选、网上公示等环节,全国共有14家机构成为了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是这14所入选的培养基地中唯一的教师研修机构。
各司其职
四导师团队倾力培养教育家型卓越教师
在启动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用“特教”待遇来形容海淀进修学校培养基地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所设置的导师配比。
每名学员配备四导师团队,包括学科实践导师、学科教育导师、学科专业导师、教育发展导师。这样的配置让每一名种子教师既有个性化的私人订制,又有系统化的建构发展,还有伙伴式的深度研修,以及示范性的创新引领。为何要为这12名学员实现超高配置?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说名师领航工程的教师既要立足本学科,又要实现跨学段、跨学科联合培养 。“比如学科专业导师,里面有院士,有知名的学科专家,他们没有一对一,最主要是回答学科前沿问题,引领创新发展方向。教育发展导师主要承担通识类课程的讲授,帮助学员凝练教育思想”罗滨说。
项目为专家团队颁发证书
项目为学科导师颁发证书
在这些培养原则指导下,基地将聚焦“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师培育”,通过六单元进阶式培育课程体系,搭建名师成长的高端培育平台,使学员在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创新、学科前沿拓展、引领教育改革等方面全面提升,成长为教育家型卓越教师。
协同培养
“A-U-S”成就卓越教师
作为区域教师发展机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本身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同时,既能借力高校,又能深入一线。为此,基地构建了“A-U-S卓越教师培育模式”,即由培养基地、高校和中小学校三方深度合作,实现A(基地)、U(高校)、S(中小学)协同培养。
作为14所培养基地中唯一的教师研修机构,海淀进校培养基地将着力运用学科教研基地、知名中小学等实践场所,整合高校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优势,拓宽教师培育领域的能力空间,构建名师成长的良好生态,探索区域名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实现项目实施与海淀教师发展的双赢。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入选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喜迎12名种子学员是海淀教育的大事,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及海淀区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专家观点
做大家的陪伴者和助力者
罗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作为“十万里挑一”的名师学员,都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成绩和卓越贡献的老师,在未来发展上如何突破自己、继续前行是需要学员和培养基地共同研究的课题。教育家型卓越教师,一定是要有鲜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是顺应改革,而是未来要引领基础教育改革,要破解难题的。海淀进校愿意做大家的陪伴者和助力者,希望在之后的研修中大家能贡献智慧、共享资源、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勇于直面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要成为专家型的教育家,除了凝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更为重要的是要直面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如游戏时代,怎么去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问题?如何解决文化基因的问题,语文的学科怎么做,其他学科怎么做?当我们不缺名头的时候,可能更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勇于直面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
传承教育改革和思想创新的理念
欧阳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信息化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已经很容易了,要改变验证型的教学、简单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怎么改变,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知识进行融合和运用,把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思想创新的理念给传承下去。
“双名工程”要有三个回归
李瑾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双名工程”一定要有三个回归:一定要从学科教学回归到教育,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关注思考中国整个教育,西部教育、农村教育、城市教育,包括放在国际背景当中,放在新时代;第二,从外在各种任务的要求回归到每一个老师生命自觉成长与发展的状态;第三,回归到儿童的角度。
好老师在上好每一节课中前行
吴正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好老师的路要在上好每一节课当中来前行。孩子跟我们接触,更多是通过课堂这个渠道。让孩子有自信,有兴趣,有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都是课堂实践中完成的。打铁需自身硬,我们自己得对学科、对教育有更深刻的感悟,对自己学科的本质,对学科教育本质应当有深入的思考。
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外力,更需要内力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一个人的发展有关键机遇,有关键事件,有关键阶段,有关键人物,我相信我们12个老师,十万挑一选出来,这是莫大的机遇。名师的成长,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外力,更多的可能需要内力内因。除了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恐怕更多是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从自己最困惑的问题入手,把自己带向智慧觉悟的彼岸,这样教育思想就凝练了,教育家就诞生了。
学习共同体 主动贡献智慧和资源
张景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在名师领航工程的集体里面,各自的标签不太一样,比如我身上贴着导师的标签,大家身上贴着学员的标签,我觉得实际大家都是学习者,很希望大家能在这个共同体里学习,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希望经过三年海淀进校这个基地的建设,把这团火真正培育成一个火种,将来能在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燎原之势。
做真会的老师 做有思想的人
张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正高级教师):作为实践导师代表,我想和12位学员共勉三句话,第一就是要做真会的老师,要把握住学科本质,把握教育本质;第二要有信心,做能把学生教会的老师,教学生思维,教学生方法,教学生观点;第三点要做有思想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有学术思想的人。
领导声音
黄伟(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对名师学员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是“国家队”“集训队”,需要每一位学员认真、努力;第二,名师学员要淡泊名利,专注成长,要做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第三,学员要成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领航者,要进行教育扶贫,带动区域教师共同成长。海淀进校培养基地为每位学员配备四位高水平的专业导师,全面服务名师学员的成长,充分体现了海淀教育、海淀进校的影响力、凝聚力。
李奕(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今天的会是“营养丰富的会”。14个基地当中,教师进修学校独特的设置,也代表了一种开创。教师教育、教师培训的供给侧结构也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构建的课程体系,在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节奏上,都有新的创新。未来名师培育,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新时代,面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什么是真正的好老师?教师培育如何转型升级?二是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师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差异在哪?教师的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三是教育家型卓越教师的培育,如何恰当处理放、管、服之间的关系?
赵建国(海淀区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把培养基地设在海淀,将拓宽海淀区教师培育的领域和教师培养的能力空间,开创海淀区教师发展的新局面。希望海淀进校培养基地能够成为名师成长的新高地,成为凝聚资源的强场域,成为未来教育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