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当学校工作步入期末尾声的时候,来自好老师项目54所的100多位教师,齐聚海淀区教科院,开启新的研究之旅。看不见疲倦、听不到埋怨,研讨交流的投入,智慧的分享,让这群刚刚经历了一整个学期工作的教师,换发出一种别样的风采!正印证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是海淀区“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好老师项目)的宗旨。毫无疑义,教师研究素养是其综合育人能力的基石。如何提升教师研究素养?对于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中开展研究,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问题意识、文献意识、方法意识、反思意识以及成果意识,最终促进教师研究思维的形成。
一、教育教学存在的真实问题就是好老师项目研究的课题
学校和教师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真实问题、现实难题,就是我们关注的课题。根据总项目组提炼出的四个最为迫切、亟待解决的育人问题模块,每个育人模块下又梳理出5个具体问题,作为项目研究的主题。通过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支持各学校发展共同体集体攻关,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育人方法,丰富育人策略,提升广大教师的育人水平。详见下表:
模块一:教师如何有效进行心理调适、提升职业幸福感
具体问题:
1.师生交往中教师情绪的管理策略、方法和经验;
2.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教师心理放松的方法和途径;
3.教师与领导、同事交往中,心理状态调整的策略方法;
4.教师在工作、家庭关系中的平衡与压力应对策略;
5.教师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和策略。
模块二: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具体问题:
1.建立有效的家委会管理和运行机制;
2.如何提高家长会的实效;
3.提升教师的家校沟通策略和技巧;
4.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参与学校活动;
5.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理念。
模块三:如何关注和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群体
具体问题:
1.留守/流动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2.单亲等特殊家庭结构学生的教育策略;
3.严重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行为改进策略;
4.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倾向、多动倾向、自闭倾向等)学生的发展促进策略;
5.如何帮助具有个性胆小、或退缩、或逃避等行为特点的学生健康发展。
模块四: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具体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如何利用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
5.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学生的自主管理策略。
二、行动研究是好老师项目课题研究的“打开方式”
什么是教育科研?行动研究属于什么研究范式?作为课题负责人,有什么样的职责?如何进行课题过程的管理?如何依据行动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框架?项目组的培训从高位的理念引领,到具体的方法策略,为教师们开展研究搭建阶梯。老师们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具备系统、科学和深刻的特点,必须克服经验性和随意性。认识到行动研究是实证研究中趋于实践取向的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突出的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了解到行动研究是综合运用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复合研究。培训者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行动研究框架的关键环节与相应的研究设计。
行动研究的研究框架
教师们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模块,现场选择研究问题分成四个小组,开展现场研讨:如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出行动研究的框架。现场老师积极参与,自发形成了小组的汇报人、记录员等角色分工,短短30分钟,形成了较为完善、操作性强的研究框架,显示了教师们极强的学习能力。
模块一:教师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们从分析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入手,聚焦在教师们职业规划目标与职业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重点要分年龄、专业发展阶段,分析他们对职业规划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的真实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原因分析和举措,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思路。
模块二:如何提高家长会的实效
本组教师从分析现有家长会存在的问题入手,聚焦到家长会形式单一、内容拖沓、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掺杂三个核心问题,设计通过调研、观察与文献查阅等方式,寻求背后的原因。并预设了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以及评价这些举措的方式,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不同群体,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效果。整个设计科学、严谨。
模块三:如何帮助具有个性胆小、或退缩、或逃避等行为特点的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们认为,影响这个问题开展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一类型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筛选标准。据此通过各种方法分析背后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举措,并通过个案和专业调查量表,检测和评估举措的效果,真正促进这一类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组问题分析准,评估思路清晰。
模块四:如何利用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
本组教师的研究问题分析聚焦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弄清楚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具体内涵和外在表现,进行类型归类;二是研究现有班级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班级活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具体研究哪些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自主管理能力提升,从而形成相应的策略和途径。
大家在各组的汇报交流中,彼此启发。逐步形成对行动研究框架中各个环节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问题分析环节,思考的出发点,一定分析“什么问题阻碍课题研究的开展”这一元问题。再比如,原因分析与特提出对策,一定彼此联系的两个环节,针对什么样的原因,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使得对策举措不是盲目的、经验的,而是基于原因提出的、有依据的。总之,这样的分享与交流,加深了教师对行动研究这一方法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研究体验,这种体验,一定有助于教师带领自己的团队,开展有效的研讨交流。
三、学校发展共同体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海淀好老师项目的实施,采取的是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进的方式。要求11个学校发展共同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交流活动,形成一个主题交流案例。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方式,让学校教师走出校门,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交流。学校开展的教育故事分享活动、学科素养提升活动、学校特色资源分享活动,引发了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活动,也为海淀学校发展的均衡做出积极贡献。基地校的项目负责人,围绕本共同体建设的亮点工作经验以及下学期拟开展的主题交流活动,进行了研讨和分享。以理工附中为代表的共同体,从团队精神、合作机制、成果固化等诸多方面,已经为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从外部的驱动,逐渐演变为团队内部的需求。项目组与学校越来越达成一个共识:这是一个与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项目,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固化、交流和展示,核心是“立德树人”,成果成效是教师队伍的发展和育人成果的固化。”
海淀区“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将逐步走向深入。逐步形成了项目实施的五大策略:第一是理念引领策略。借助项目会议培训、理论介绍、专家报告,不断让项目校达成共识,激发共同目标;第二是发现培育策略。通过搭建展示平台、论坛交流、先进评选等举措,发现优秀教师和典型学校经验;第三是总结提炼策略,借助各种主题案例论文征集、项目报告撰写,从中提炼项目实施经验。第四是专题研究策略。借助专题化、模块化研究课题,切实凝聚研究团队,将项目实施推向深入;第五是宣传推广策略。不断进行成果固化工作,推荐优秀文章发表。逐步将项目成果课程化与项目化,走向全国范围推广。
四、由模糊到清晰的海淀好老师项目团队文化
两年的项目实践,也逐步孕育着项目独有的文化愿景。我们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借科研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用教育情怀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我们将教师科学研究素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育人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借助课题项目专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以学校发展共同体为载体,通过团队共享与参与体验,激发教师职业价值认同;用牵手互联校的方式,激发教师教育情怀,发挥优质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国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
海淀教育历经岁月磨砺,一直保持着高位发展水平,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地处海淀区中关村国家高科技创新区的核心区,秉承了海淀区科技创新传统和海淀悠久历史人文底蕴。海淀区“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团队在海淀教育独特的文化浸润下,形成了务实求真、追求卓越、开放包容与责任担当的团队精神。他们特别能专研,踏踏实实、心无旁骛扎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发现真问题、聚焦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他们特别能学习,善抓机会、如饥食渴,时时刻刻关注最新教育政策动态、最前沿教育理论;他们特别能担当,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自觉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真正把教师当做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他们特别愿意分享,愿意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点滴启示,与全国的教育同行共享,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