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海淀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
海教发〔2015〕26号
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
《海淀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已经2015年6月4日第9次区教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落实。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2015年6月8日
海淀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全面提升海淀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依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海淀区学校体育工作实际,特制订三学年体育工作行动计划。
一、现状分析
2014年底,海淀区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对海淀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情况显示:
(一)发展现状
自2007年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海淀区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各级领导与教师的共识,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逐步形成;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体育特色初步形成,基本达到“校校有特色”的目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师资素质在北京市处于领先位置,体育器材配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潮开始显现,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初步建成。
(二)存在问题
——学校、家庭仍普遍存在过度看重文化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挤占了体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校长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学校间体育工作发展不均衡;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配备与特色发展不相匹配,存在部分器材和设施闲置的现象;
——体育课教学形式和质量有待继续提高,存在不规范教学的现象;
——课外体育活动有待加强,存在管理不严或不按要求开展体育工作的现象;
——体育教师队伍配置不齐,专业发展和福利待遇关注不够;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近视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
——运动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还不健全。
以上8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制约了海淀区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影响了海淀区的教育公平和优质水平,是海淀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和攻坚战场。
二、指导思想
——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采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为学生锻炼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习惯;
——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逐年稳步提升;
——通过与国家和北京市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相结合,以发展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创新育人手段和模式。
三、工作目标
——健全完善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逐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锻炼需求;
——加强队伍建设,基本配齐体育教师,逐步提高体育教师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
——基本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常抓不懈,学生校外体育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通过3年时间,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上升趋势有所遏制;
——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确保在北京市的领先地位;
——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创出新经验,带动学校体育改革模式,培养一批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一校一品”特色初步呈现,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位居北京市前列。
四、工作原则
——立德树人原则。把体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把爱国思想、坚强意志、集体精神、文明举止、心理健康和友爱互助融入体育,使体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抓手和突破口。
——综合治理原则。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校体育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体育专项督导,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重点突破原则。依据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短板”,狠抓薄弱环节,重点消除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加均衡有效发展。
——精细促进原则。以因校制宜的精细化促进方针,不搞大把抓、一刀切及撒芝麻盐的粗放式促进方式,以便学校的体育工作能够科学、准确、高效、有特色的开展。
——积极安全原则。健全安全运动预警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合理利用保险,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重点工作
为实现以上总体工作目标,在今后三年内,着力推动9项行动27项工作,分为实施三项工程行动(场地设施建设行动、强化教师队伍行动、快速提升体质行动)、落实六项措施行动(强化动力机制行动、提高教学质量行动、强化课外锻炼行动、联动家庭社会行动、运动竞赛争光行动、安全教育保障行动):
(一)场地设施建设行动
主要目标:通过加强重点建设和集中配备、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建设、协调社会多方资源改善等方法与渠道,三年内使学校的体育器材配备基本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并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有计划地新建一批有特色的体育场所和设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场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出现一批有特色的“快乐体育园地”。
1.完善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学校体育场所设施均衡化、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启动“海淀区风雨体育场所建设工程”,争取三年内使50%以上的学校拥有风雨体育场所,使海淀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强化器材配备。加大对体育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试行标准》、《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等文件要求,三年内使学校的体育器材配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在实现标准的基础上,使器材配备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3.拓展特色场所。学校结合开展的体育特色项目,鼓励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场所设施,自制安全有效的运动器具,提倡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开辟锻炼场所,推进“让场地立起来、让空地变场地”,让健身体育进走廊,让锻炼进教室等经验成果研究,让学校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富有特色、安全实效,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文化。
(二)强化教师队伍行动
主要目标:配齐体育教师,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学历水平,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与考核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1.完善培养体系。开设“体育工作高级研修班”,每年组织校长和主管领导进行培训,了解和掌握体育工作发展规律和趋势,开拓视野、增加积淀,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借助学区制改革之机成立区域培训协作体,建立教科研培训相结合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坚持科研引领、教研搭台、培训辅助,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网络化、信息化,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实现培训效率的最大化。建立国内外交流渠道,每年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体育教师、教育学专家和教练员来海淀区进行教学或交流,拓宽体育教师的国际视野。
2.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体育名师培养基地,发挥海淀区优质资源效能,三年内努力实现100%的体育教师达到本科学历,20%的体育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1%的体育教师达到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加强体育教师梯队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传帮带”培养带动一批骨干教师,形成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的梯次发展模式。加强体育人才引进,吸引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通过岗位培训,成为专项体育教练走进校园,弥补学校专项体育师资的不足,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辅导。强化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管理,提高体育教师组织意识和法纪观念。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落实相关奖励和待遇。
3.加大培训力度。把国内外优秀培训制度和课程与海淀区教育实际相结合,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严格培训的组织管理,不断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制定海淀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专业考核定级制,提倡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开展自主或联合教研活动,加强业务规范和难题攻坚,营造良好教研氛围,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加强体育教师足球相关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加大对足球专业教师的培养,满足发展足球项目学校的需求,推动校园足球全面深入的发展。
(三)快速提升体质行动
主要目标:完善海淀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建立测试中心和信息公布平台,快速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的学校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督导。
1.完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梳理学校体质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启动“学生体质短板消除工程”,建立“海淀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中心和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发布平台”,探索由监测中心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负责对海淀区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每学年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数据指导学校工作的开展。
2.强化体质健康测试效果。举办海淀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设立“海淀区学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龙虎榜”,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彰“学生体质健康优质校”,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末位校”。
3.促进体质健康快速提升。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体质变化,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校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学生体质健康快速提升。
(四)强化动力机制行动
主要目标:改进学校体育的管理模式,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评价、公示和奖惩体制,激发动力。
1.创新管理模式。将体育行政管理、教科研、竞赛与活动纳入到全区统一管理体系,建立由教委负责“管”,各职能单位和学校负责“办”,“海淀区中小学体育专项督导工作站”负责“评”的“管、办、评”三维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监督检查的客观性、公平性和实效性。
2.完善督导检查。健全“海淀区中小学体育专项督导工作站”,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定期对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督导,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将评估和监测结果向主管部门反馈;建立完善的体育专项责任督学制度和体育专项督学责任区,实现校校有人督的体育专项督导网络,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客观性、公平性和时效性,实现体育监督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3.强化工作评价。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列入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中。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定期组织检查评比,每年评选“阳光体育明星学校”,对成效显著的学校和校长进行表彰。实施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较差的,学校和校长将不能参加年底评优选先。
(五)提高教学质量行动
主要目标:确保实现学校100%的开足开齐体育课,杜绝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消除无效低效课堂;以“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的建设为突破口,提高体育课的强度和密度,促进体育课内锻炼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促进体育课程的学理和教法研究,让学生学会1至2项体育技能;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安全保障,率先在海淀区打破运动安全的瓶颈问题。
1.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充足。确保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时,杜绝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鼓励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其中每周有1节用于足球教学,中学适量增加体育课时,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2.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学校体育常态课评价标准与课堂常规》,加强日常教学的过程管理,校长每学期主持召开一次体育教学质量工作会,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
3.丰富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积极贯彻教育部的“一校一品”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本校的“一校一品”运动项目,开发精教精学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确保学生真正掌握1-2个运动技能。研究制定《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学生掌握的特长技能进行科学评定,促进学生努力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在海淀区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
(六)强化课外锻炼行动
主要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校严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体育活动,重点抓好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运动会、校内班级联赛等方面的工作,与特色体育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和学生兴趣相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班级体育活动、体育节、全员运动会等创出特色,形成具有推广意义的基本经验。
1.强化课外锻炼活动效果。提高1小时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吸取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好的内容、方式,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培养意志品质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的锻炼效果和趣味性。实施以课间操、跳绳、足球和学校特色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一体化工作方案,做到事先计划、事中监控、事后总结。
2.探索创新学校体育特色。推广“海淀区小学生武术基本动作操”、“海式躲避球”等具有海淀区本土特色的群体活动项目。支持学校开展中国传统体育活动,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开发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体育活动项目。
3.推动校内体育竞赛发展。大力开发学校的班级、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和联赛,使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成为学生体育锻炼和技能掌握的动力源泉。
(七)联动家庭社会行动
主要目标:积极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家校联合营造全员体育氛围。开发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推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局面形成。
1.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完善《学生家庭体育作业制度》,通过学生、家长、学校的三级协作和督促,利用网络平台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控,通过“积分晋级制评价”、“个人展示秀”、“纪录排行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家长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因地制宜进行锻炼的能力。
2.丰富学生锻炼内容。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各种体育活动,促进校外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和集体锻炼,互相督促完成家庭体育作业,丰富节假日体育实践。
3.提供学生锻炼场所。探索学校体育场地对学生家长开放的形式,尝试建立各种亲子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体育锻炼活动。
(八)运动竞赛争光行动
主要目标:继续使海淀区的体育竞技成绩居北京市领先水平。在校园足球的改革创新方面尽快创出新经验和新模式,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足球运动员,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校园足球工作中走在前列。利用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契机,开展滑雪、滑冰、冰球、冰壶等进校园活动,全面展示海淀体育强区的风采。
1.发挥海淀体育资源优势。建立田径、游泳、三大球等十大体育集团,以中学带小学,实现学校特色体育的高水平发展和中小训练梯队的衔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建立社会优质体育资源管理库,吸引高水平俱乐部和教练员进入学校,实现学校与社会联动,使学校的体育特色能够达到新的高度,实现海淀区学校体育特色发展的合理布局。
2.加强体育竞赛制度建设。以十大集团为核心,完善海淀区学生阳光体育制度,形成班级联赛、校级(学区)联赛、区级联赛的“三级金字塔”,使每年有30%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建立“海淀区中小学三大球超级联赛制度”,使之成为海淀区学校体育的新品牌。
3.推进校园足球深入发展。做好校园足球工作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足球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加校园足球人口。构建学校训练梯队的链接,建立健全海淀区中小学足球联赛,认真总结校园足球工作的“海淀经验”。
(九)安全教育保障行动
主要目标: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合理利用保险,通过安全教育、安全措施、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教等有效措施,打破运动安全的瓶颈,切实保障运动安全,解除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1.明确职责分工。学校要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切实保证使用安全。
2.完善保障机制。发挥教委相关部门作用,落实教育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会同体育、医疗、法律等部门组建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仲裁小组,妥善处理和解决学校运动安全事故。为每一名学生投保校方无过失责任险,为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学生投保运动意外伤害险,通过制定严谨的保险制度,解除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改变“规避难度、降低强度”的体育活动现状。
3.加强安全教育。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安全运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紧急处置和救护能力。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委主导职责
强化教委责任,落实部门职责,建立健全体育和健康教育科、体卫中心、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人力资源科、财务科、基建科、安全保卫科、督导室综合科、后勤管理中心等多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协调和指导,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并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有关举措。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治教,加强规范管理,出台《学校体育场所建设和器材配备的实施意见》、《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意见》、《海淀区“阳光体育明星学校”评选的实施意见》、《学校体育常态课评价标准与课堂常规的实施意见》、《学校特色项目发展的实施意见》、《学生课外校外体育锻炼的实施意见》、《学校体育竞技的实施意见》、《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等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建设发展规范有序。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保障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投入,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校体育工作倾斜。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障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做到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学校要确保公用经费中体育工作日常支出的需求。
(四)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宏观安全,通过合理利用保险制度,为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和校方无过失责任险,解除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减少运动安全风险。
(五)加强政府教育督导
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机制,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督导办法,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并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
(六)建立评价奖惩机制
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学校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选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七)做好学术支持保障
依托体育院校专家团队及其学术研究成果开展各项工作,保证工作的科学性;依托社会体育教育机构的平台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改革和训练试验;依托体育科研单位进行各种教科研教法和经验成果交流。搭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建立中外学校体育联谊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交流,始终站在学校体育改革的高起点上,推动海淀区学校体育工作能够始终走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前列。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5年6月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