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淀区多语学校联盟正式成立,北外附中、人大附小等24所中小学成为联盟校。未来,海淀区将积极开展多语教育实验,并将鼓励更多的中小学开设双语课程和小语种课程。多语学校联盟是海淀区开设多语课程的中小学自愿组成的合作研究群体,由海淀区教委国际办牵头,海淀区教科院引领。
海淀区为什么要开展多语教育实验?
多语教育的定位、价值和意义何在?
多语教学如何有效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
多语教育承载怎样的使命,又面临何种挑战?
让我们听一听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的认识和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激活多语教育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国际合作迈入新格局,文化交流互鉴展现出新气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联结“五通”的核心与前提则是“语言互通”。
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已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参与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因而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外语、熟悉国际惯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的紧迫需求。
北京未来发展需要多语教育
2017年9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年-2035年)》明确了北京未来发展4个“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强调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
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着眼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服务国家开放大局,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重大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更多中小学开设双语课程、小语种课程,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多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入开展的多语教育,正是对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一种响应:一是通过优化语言教学模式,以中小学多语贯通培养为载体,为北京城市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外语、熟悉国际惯例的国际人才;二是通过多语教育打造多元文化体验和交往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国际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其跨文化素养的提高。
(参加海淀区多语学校联盟暨北外附中多语贯通培养特色校建设启动仪式的领导和专家)
▌多语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锁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多语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多语种教育,优化外语教学模式,打造多元文化体验和交往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化多元及各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让学生能够去了解不同文化价值系统,同时提高他们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和文化比较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素养的提高。
1.多语人才是国家重要战略人才。在中小学开设多语课程,是进行多语人才储备的基本途径。
2.开设多语课程,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多元文化,提高他们的国际发展意识和国际素养,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胸怀,具备与世界对接、交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适应在国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升全球胜任力。
3.多语教育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增长见识。
▌实施多语教育的目标定位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任何一门外语在承载教育意义的同时也承载着母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实施具有跨文化性的多语教育,有助于挖掘所学语种中的文化与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交集部分,在实行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2.外语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培养外语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国民素养。中国的强大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强大,更应该是公民精神层面、人文层面的强大。中小学外语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国际交往的窗口,在这里我们可以憧憬未来,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有助于将我们虚心好学、谦和有礼、坚强自信的精神风貌传播出去。
3.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语教育让学生向多门外语拓展,实际上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选择能力,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4.在多种外语、多元文化理解与交流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语言和多元文化提供可能性,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发挥独到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
(中外多语教学指导专家就多语教育展开研讨交流)
▌海淀区多语教育起步早,参与学校多
多语种是指日、俄、德、法、西等多种非通用语种教育。我国外语教育专注于英语一门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他非通用语言课程可选范围十分有限,极少数中小学开设俄语和日语作为外语课程。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只有日、英、俄三个语种的课程标准。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着眼于未来,学习一门非通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况且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仅仅掌握英语的学生在未来就业上所具备的优势已不再明显,而精通小语种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因此2014年德、法、西三个语种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启动。
海淀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俄、日等语言教育。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发布后,为了切实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海淀区教委颁布《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规划》,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非通用语言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多语种课程以供中小学生培养兴趣、发展多语种能力,提升国际素养。
海淀区2016年开设多语教育的学校有17所,2017年达到30余所;小语种教学在小、初、高各学段都有,其中以高中校居多。目前开设的小语种教学包括俄、日、法、德、西、意、阿等所有常见语言。多语种课程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多属于发展学生兴趣与满足个性选择的选修课程,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附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小、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三所学校的多语种课程为必修课程。鉴于语言学习的特殊需要,多语种教学的课堂能够实现小班教学,中教外教共同授课,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纯正语言学习的需要。
▌海淀区多语课程实施成效显著
1.依托多语资源,助力课程发展
在多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引进多语种对象国的全新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水平,增加了学校课程体系的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堂。
北外附校、农大附中、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十一学校与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签订“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PASCH)项目合作协议。
一些学校与德国建立互派短期交流生、长期交换生、接待家庭与青年志愿者等合作协议,为中德两地的中学生和教师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平台。
德国派出的志愿者在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的同时,走进学校课堂,参与课程变革、指导学生德语学习,开展德语角与德国文化精神学习活动,丰富了学校的课程门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2.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语言的等级考试,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多语种比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感知和实践舞台。有些优秀学生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高中阶段就成功申请到出国交换留学的宝贵机会。学生们通过多语种课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施展才华,树立自信,并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海淀中小学开展了丰富的多语教育活动)
▌经验:依托多种活动项目开展多语教育探索
促进语言互通与青少年交流。启动“一带一路”多语种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非通用语言课程,利用文化体验、艺术表演、体育科技竞赛等形式,促进沿线国家青少年交流。
增进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区域层面签订教育合作战略协议,校际层面建立伙伴校关系。组织参与沿线国家教育论坛、教育巡展,推动海淀区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向外辐射。
▌海淀区多语教育的未来展望
今后海淀区将大力推进多语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首都和海淀区域功能定位,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提升教育国际化品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海淀区教育对外开放,增强海淀教育国际影响力。
1.建设多语教育示范校
积极探索中小学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中小学对外交流合作的政策保障与制度体系。推出一批海淀区多语种教育对外开放窗口示范校,组织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分享示范学校经验与成果。探索加入小语种对象国的全球权威教育组织,参与决策制定、政策规划、经验推介,发挥海淀教育的优势,提升海淀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2.启动海淀区多语学校联盟
定期组织联盟校深入开展多语教育研究,进行多语学习价值的挖掘和教材研发;开展多语种教育研修,提升多语种教师的专业水平,将多语种教学有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开展多语种教育经验交流,增进联盟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激励联盟校创建北京市多语种教学高端品牌,共同为首都多语教育做出贡献。
(学生展示多语教育学习成果)
▌多语教育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1.多语种高中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有效统筹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兴趣班等不同课程的开设,保持适度发展,以满足学生会多元的发展需求。多门语言之间将来会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才是未来多语种发展趋势。
2.中小学在发展多语教育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如:多语种测评与学业水平考试、教师研修和专业发展、教师与课程评价、教师个人发展与待遇等。
3.中小学开设日、俄、德、法、西等多语种课程,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政策保护、设置多语种课程的认识、师资培养、教材使用、语言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法、教学评价、高考命题等,这些方面仍缺少专业化的研究。
▌多语教育承载着沟通和交融的使命
语言是认知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正因为人类具备了掌握语言的能力,因而才可能认知世界,文明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进步。“多种语言,一个世界”,国际上存在大约6000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面对全球化发展这一时代背景,借助语言这一认识世界的工具,深入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全新的全球语言认知体系。
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的世界做准备,真正的国际化教育要看教育的理念和培养学生的途径,是不是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包容性、有更多的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的理解、沟通和合作能力,这也是开展多语教育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