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

时间:2017-05-11 10:03 宣传科
  学校有一片果园,从开花到结果,都是花儿静静地绽放,果子挂在枝上,没有一个人去触碰,师生们对此习以为常。我校校风便由此而来——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因由这里的学生知规矩、有爱心、守礼仪,这里的教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这里的校长心无旁骛,静心办学。一个学校的复兴和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一个学校几十年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是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这个学校的精神家园就会崩塌;而一个学校没有了“根”和“魂”,这个学校就不会再有发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我校是一所建校已超过60年,集小学、初中、高中在同一校园的大校,更是一所携带着“红色基因”、有着辉煌历史而又渐趋平淡的学校。
  2011年,我们在学校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添加了八个字,形成了现在的培养目标: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其中“关心社稷,勇于担当”是培养目标的“魂”。之后,我们又把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作为全体师生铭记遵守的校训。校风应该是这所学校的师生,在几十年的历程中“用脚”走出来的,是这所学校的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但它又在校园最不起眼的地方有着最生动的体现。于是“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就成了我们的校风。
  作为根魂的校训校风和培养目标的确立、生成和茁壮,应植根于肥沃的土壤和自然的田园。面对学校就近入学、生源普通的事实,我们确立了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取向:“靠我们的勤勉和努力,赢得社会、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在最美校园,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更优质的发展。
  校园不是公园,美丽校园的建设要关注校园中教育元素的丰富。这种丰富,要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注重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向,更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在我校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凸显了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熏染。六年来,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学校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教育作用;感受到精神之钙支撑学生走得越来越远、步伐越来越坚实。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很少使用“德”或“德育”这些词汇。我们认为更应该依靠学校文化的力量,聚合各科课程育人的效力,在学生内心唤醒、激活和培养与他们年龄相称的元素,比如好习惯、怜悯之心、责任意识、宽容之情、爱党爱国的主流价值取向等等。而对作为成年人的教育者、教师,则应更多地上升到“德”的层面进行要求,比如师德。
  在学校进入新的改革阶段后,我们成立的第一个部门是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撤销的第一个部门是学校德育处,由此摒弃整齐划一的德育活动、改变德育工作齐步走的现象。
  教育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主动地承担各种不同的生活角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的建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人格。而现今的学校教育现实中,学生全面生活的重构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分数、考试等体制化的手段割裂了学生们全面完整的生活,剥夺了他们许多方面的生活权利,这样的“生活”难免会让他们出现人格的萎缩、德性的缺失。
  在关注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同时,我们更加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加注重发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追寻属于未来的自己。
  学校主体工作需要依靠每一个教职工完成,因此常规管理的对象也更多指向了教职工,学校为此会出台很多制度。但是,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清楚,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把教职工管“严”还是管“活”?“活”就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给予教职工作为工作主体的尊重;要注重引发、激发教职工的工作激情,使其不断迸发工作的智慧;再次,给教职工在遵循制度要求的过程中留下创造发挥的空间。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其自身的规律,对教师教学要求不搞“一刀切”;校长应对学校教学提出明确的愿景要求,引领教师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研究课堂、解读课堂。这个要求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学校对教学基本问题的界定,二是学校对教学价值取向的明确表述,三是学校要给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创设明确的问题空间。
  在这样的日常管理下,课程建设聚合各学科课程的育人效力。对于学校课程建设,我们选择了有效视角——
  一是办学价值观。一所学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是区分“他校”和“我校”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最终要发展成一所名校,课程建设至关重要。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二是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三是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
  二是学校的基本矛盾。这指的是学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也必然要进行逐步的改革。另外,社会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不是学校的课程都能包容的,超出的部分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完成。因而学校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势必促进和引领广大教师改变课程观,真正从教育的高度审视课程、实施课程。
  三是教学的基本矛盾。尽管人们承认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认知信息传递、加工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感染的过程,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的还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为此,我们办学中注重情感交流,特别是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强调对“如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接受状况”的关注。

上级主管部门  |  直属机构  |  区内学校网站

主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

中文域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政务.cn     www.288365.com.政务.cn

邮编:100195 京ICP备17037050号    联系我们:8848730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号    网站标识码:110108004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