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学校;
全国人民都熟知爱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所学校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光;
这所学校的学生参与研制的“八一·少年行”去年在酒泉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颗由中学生参与开发的科普小卫星;
这所学校还是一所足球强校,教育部举行的全国性质的足球校园活动都选择在这所学校召开。
这所学校便是位于海淀区的八一学校。网上有人评价:八一学校是今后中学教育的典范。
作为八一学校的掌门人,校长沈军带领学校以“品质文化”为定位和统领,努力践行并追求“品质管理、品质教育、品质学习、品质人生”的追求。
沈军,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的教育经历的老教育人,在履任八一学校校长的八年中,对于校长办学有了一套深刻的理解,他提炼出了作为校长需要解决的四对矛盾——
脚踏实地,却不困于脚下
仰望星空,却不迷失风景
矛盾1:视野开放与有效转化是一对矛盾,看到一切并不等同于要做到一切,别人的配餐不一定就能够适合自己的口味
我去过40多个国家,在同各国各行业人们的接触和交往中,我看到了历史与文明,看到了思想与智慧,也看到了差距和问题。这些都让我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反思教育的未来,不断丰富教育的思想,不断提升教育的境界。我在决策前都会将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调用出来,让我对工作的前景、难点、重心、成效等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和判断。
对所有外出学习的干部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别人千好万好如何落到我们学校来,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有适合八一的落地方法。比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对于学生学习方法而言是一个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新生事物?我更趋同于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所有的课堂模式对于所有的课程来说,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该去发掘每个学科的接收特点,从而采取最佳的方式。
理想要丰满,却不丢掉科学和逻辑
现实虽骨感,却不放弃信念和探索
矛盾2: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是一对矛盾,协调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顶层与底层的互动。
管理学校必须要有一个系统化的思维,这个系统里包括很多元素,它们是一种整体性的东西。做任何事情,都要于高位做思考,从目标看问题。我经常对管理干部讲:如果这一层出了问题,一定是上一层或者最高层没有想明白、想到位。要学会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因为顶层设计体现一种先见性,能够发现重大问题,了解事情全貌,抓住解决要害,明确发展路向。
从底层出发,一是做好底层分析,了解基础和现状,包括教师的思想状况和业务能力、工作推到什么阶段和程度等。二是做好底层调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知道自己在这场改革浪潮中的角色和作用,发动教师投身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可见,底层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底层,顶层设计如空中楼阁,好看但不中用。
抓牛鼻子,凡事还要胸有成竹
给责任田,内心还要守望相助
矛盾3:抓住关键与高度授权是一对矛盾,抓什么、放什么需要一种智慧的拿捏,需要找到一种科学的平衡。
我认为校长要避免陷入一些常规的事物和救火的事件,应该走到政策前面,比如教育部没有提深度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深度学习的探索了;教育部没有提学科育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植入学科育人的理念了。因此,校长要开阔视野,要加强学习,要学会思考,要有向前看的意识,当然还要有时不我待的决断魄力和推进勇气。
作为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领导干部的优点,清楚认识每个人的特点并且包容他们的缺点,做到会识人、会用人。在学校管理上,尽可能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他们,把创造性的机会留给他们。这么做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思考一些前沿的、有创新性的东西,不利的是容易造成“地方割据”的情况。纵观这些年,利大于弊。比如在设置管理架构时,有很多人质疑,说弱化德育了,服务部门的权威性低了,这些问题通过流程已得到解决,因此校长要找到利大于弊之间的契合点。
点要做亮,切忌照搬,重复愈少,创新愈多
面要做广,切忌等待,讲说时少,践履时多
矛盾4:个别实验与全面推进是一对矛盾,是确立某件事情的工作方式和节奏。
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在推出一个新事物时,往往需要谨慎推行。我提出个别实验的思路,即从个别班级先实行,然后再扩展到一个年级,最后在全校推开。比如十二基因活动开展,这些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就从初中和高中分别选择一个试点班做尝试,发现效果非常好。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样板,找到实验。如果个别是落地的一个点,那么遵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逻辑,新事物的推进也必将在循序渐进中得到良性发展。
我经常提醒管理干部,要有军人般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作风,试验成功,“马上就办”。“马上就办”是一种工作精神,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在狠抓落实中形成风气、形成规矩。比如深度学习项目,在第一阶段语文、数学和化学科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马上进入到第二阶段,深度学习项目延伸到了所有学科。这样做就是不让一个人、一个团队掉队。
“工匠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提出意义深远,就是希望当代的人们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敷衍,多一些专注;少一些粗糙,多一些品质。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专业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需要十全十美的追求,需要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千秋万代的历程,需要万世流芳的境界。“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同理,“中国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不断追求精致,不断追求品质,以卓异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教育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将把“品质文化”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