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模式,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必修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材教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向师范生分析中学所设学科的教材,传授教学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到中学去实习。这是一门培养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课程,但却一直得不到师范院校的重视,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专业学科教师往往看不起教教材教法的教师,评职称也会受到歧视,他们不认为教学法也是一门科学。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改革开放后,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为改变教材教法学科的命运带来契机。 1983年7月,第一届学位委员会第二次学科评议组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北京师范学院以及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申请“教材教法研究”硕士授权点,华南师范学院申报物理教材教法被送到物理科组去评议。当时的物理评议组召集人谢希德教授说,物理组对此无法评议,于是送到教育组。当时教育组的召集人是陈立教授(原杭州大学校长、心理学家)和刘佛年教授(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成员有我校王焕勋教授和我等。刘佛年教授就与我们组员商量,既然北京师范学院和华南师范学院都申报了教材教法研究硕士点,这个学科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应该是力量最强的,尽管它们没有申报,但也应该给们以授予权。于是,这一届学科评议组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全方位及华南师范学院物理单科的教材教法研究硕士授权点。这些学校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予学位,这就是使师范院校教材教法课程的地位提升了一个台阶。
教材教法课本身也确有些问题。因为当时全国是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育大纲,各学科的教科书也是一个本子,全都是一致的。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课程只研究当时的教育大纲和教材,分析课文、教授备课讲课的方法,研究范围过于狭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而且,教材教法研究不像一门学科,它缺乏理论的支撑。于是,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在修订学科专业目录时,我就建议把它改为“学科教学论”,并入“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从此,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地位初步建立起来。
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材教学的教师,其工作非常艰难,在系里不被重视,又离不开系,因为师范生都在各系学习。为了把学科教育形成一门学科,必须把专业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建设。于是我在担任学校副校长以后,就建议成立“中学教育研究中心”,由物理学科教学论阎金铎教授任中心主任,总算有了一个松散的组织,可以定期研究问题。 1985年,我们开始研究推广义务教育五四制教材,它是当时全国八套半教材中的一套,在山东、湖北、黑龙江的多个城乡试用,直到新课改开始才停止。 1988年,这一中心并入我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的教师团队更加紧密。为了给学科教育教师争取应有的地位,同时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开通,研究生的数量大量增加,我在担任学校研究生院院长期间,就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学分会一分为二,成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学第二分会。各系学科教育的学科带头人,都是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学第二分会的委员,这样学科教育的团队逐渐巩固和壮大起来。
学科教育团队不仅研究教材教法,也开始研究课程的理论、教学的理论、国际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参加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设计、新教材的编写。他们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创刊了《学科教学研究》杂志(现为《教育学报》),为学科教学发展搭建了平台。 1996年,这个团队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 2006年又编著了“学科比较教育”丛书。由此,学科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近几年,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起来,又有一批年轻学者参加进来,形成了学者梯队。研究越来越深入,瞄准学术前沿,与国际接轨,成果越来越丰富。我感到十分欣慰。
学科教育的建设也凝聚了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的钟善基先生、丁尔陞先生、曹才翰先生,物理教育的闫金铎先生、化学教育的刘知新先生、语文教育的张鸿玲先生等,他们都是我们同一辈的人,无论在学科专业方面还是在学科教育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底,当前的中年骨干也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可以说,他们为学科教育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学科教育的建设凝聚了三代人的努力,是 35年的坚持,这真是很不容易。
今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年轻教师大有可为。未来对教育有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环境拓宽了,学习的方式在变化。就拿课程来讲,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多年,高中课程标准正在根据核心素养进行修订,核心素养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新一轮改革,特别是新一轮的中考、高考改革,也会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未来的人才,中小学生十多年以后进入社会,那十年以后到底怎么样,教育要有一个预测,应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有一个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转变为学。当然,有一条是根本不变的,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这个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不会变。这些挑战给学科教育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任务,我希望中年一代骨干带领年青一代学者,不断创新发展,在学科教育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文系作者在首届京师“学科教育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