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解决创新人才培养,就难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已成为了社会共识。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基础教育阶段又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
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周建华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是要让学生在掌握了固有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其中的“固有规律”,便是指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核心——尊重事物和掌握事物本身的规律。
在今年的两会上,腾讯CEO马化腾同样提到:科学教育培养的是才,决定着数字一代的创新能力。而我国目前在科学教育的培养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对此,周建华也在接受校长派·校长智库采访时,对中小学的科教现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为采访摘要
问:您认为目前我国在培育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周建华:在科学素养培育方面,我们的优势是在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我们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在于如何才能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认为,进行科学教育要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始,但是又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理解、领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凝练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学生具备一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问:“科学”在我国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那么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周建华:中国是分科教学,但其实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目都涉及到科学,科学的基本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思维方法、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虽然在高考中,我们更加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实际上我们在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时,还应该注意两个环节。
由于每一次人类重大的技术改变都会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适当地接触科学技术、要了解技术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能够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些什么。我们还要形成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社会的关系圈,因为学生不仅活在当下的社会,还要为高度不确定性的未来社会做准备,未来的学生很可能会换多种不同的工作。
因此,现在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教育本身,有两个核心:其一,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不同的工作。其二,让学生获得应对不确定性的本领。
问:开展科学教育离不开教育装备的支持,您对此有哪些期待?
周建华:我希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学校提供能够搭载多种功能的硬件教育装备。比如一些有不同生成方式的基本元件,通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产生不确定性的答案,最好通过这些基本元素的搭建,折射出一些新的理念。因为科学教育更多地是强调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活动过程,掌握在不同情境下、用不同的知识、完成不同的任务。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教育装备也可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上,有很多瑰宝,学生不可能一一到现场去看,但这些内容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息呈现出来。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探究路径和问题,甚至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素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并证明结论。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思考。
问:目前,我们都在倡导培养创新人才,您认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培育创新人才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周建华: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尊重事物和掌握事物本身的规律,创造力则是指在掌握了固有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要为学生发展创造力奠定下基础,就必须在科学教育中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我们应该进行通盘的思考。
如果一个学生具有很强的天赋,又恰恰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加上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探究,那么最终一定会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