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未来学校的7个共同特点,不能空谈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未来学校的7个共同特点,不能空谈教育

时间:2018-05-03 10:55 校长派
陶西平:未来学校的7个共同特点,不能空谈教育
  精彩导读
  未来已来。未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方式、学校形态、教师队伍会如何变化?教育评价如何颠覆传统?
  作者简介
  陶西平,现任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对未来学校的研究,应该坚持工具理性跟价值理性的统一,未来学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探讨适应未来世界和我国发展变化的理想的学校。目前世界大概存在着两个失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失衡
  失衡会带来许多挑战,比如生态的挑战、经济发展的挑战、安全的挑战、贫富分化的挑战、道德的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的挑战,这一系列的挑战都可能会对人类持续生存发展产生威胁。随着挑战而来的是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兴起。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千万不能够放松这种机遇,机遇是时不再来的”,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能懈怠。
  因此,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2015年9月25日,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一致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一项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到2030年,人类的持续生存发展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纲领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经济增长一定要和社会包容性、环境可持续性结合起来,不能单独考虑经济的发展;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社会,不能够加剧社会的矛盾,特别是贫富的分化,同时也不能够破坏环境。
  在17个目标里,“目标四”尤为重要,就是教育目标,指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这个目标非常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公平和优质。公平和优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实际上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17项目标的基础。
  中国梦的实现也有个进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提出了三个规划:第一个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是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可以把未来具体化,可以是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范围,也就是把这个阶段作为考虑未来教育的一个目标。它既是未来,而这个未来又不是很遥远的,这样就不会是在空谈未来教育
  十九大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一代代青年能否接力奋斗,需要教育和努力。
  1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我觉得未来是没有时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该是有时间边界——应该确定在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的时间范围内,如此,这个未来就比较具体化。
  在十九大期间,有人问陈部长,到2049年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陈部长对2049年的教育作了四点回答:中国的教育可能走到世界的中心,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到中国留学,汉语可能会成为国际交流中使用更多的语言,在制定教育规则的时候中国有更多的发言权。
  这是对2049年整个教育的设想,我们研究未来学校也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范围之内研究。
  另外,我觉得未来是没有空间边界的,但研究未来学校应当有空间边界,中国研究未来学校应该强调中国自身的特性,要对两个一百年期间,特别是对至2035年的中国学校开展研究。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过《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计划》旨在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确定的核心任务,聚焦基础教育和0-18岁儿童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面向未来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推动素质教育,更好培养创新人才。
  《计划》认为,具备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称为未来学校:
  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
  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
  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
  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
  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可以看出,这个《计划》确定了未来学校的时空边界。
  2未来学校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未来学校的模式是多样化的,是在革新与坚守之间的。十九大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未来学校是在现实学校的基础之上通过教育革命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难以有统一的标准格式。
  所以,未来学校是多样化的,但我国的未来学校会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因此,研究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研究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未来学校基本的共同特点。
  (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我认为,第一个应该是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时代呼唤着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因为价值观决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反过来决定价值观的要点,所以,教育价值观在不同时期是有不同价值取向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过许多关于教育的研究报告,其中有三个报告影响比较大。
  第一个报告是在1972年发表的,通常把它叫做《富尔报告》,报告题目叫做《学会生存》,经济主义、科学主义是报告的主题,即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因此,当时的教育价值观是经济主义。
  第二个报告是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提出了 “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世纪使经济得以振兴,充满了对新世纪一种理想的追求、一种乐观的心态。
  第三个报告是2015年发表的报告,叫做《反思教育》,反思教育的基础是当前存在的矛盾以及未来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必须协调发展。因此,反思教育提出的是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要为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服务。
  (二)立德树人更加落实
  第二个应该是未来学校立德树人更加落实。立德树人的落实,实际上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我觉得最主要的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主导性,一个是针对性,一个是亲和力
  所谓主导性,指必须非常明确“立”什么“德”。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这段话把主导性讲得非常明确,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我认为未来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应该把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除了主导性应该明确之外,还应该增强针对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针对问题,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学生信息来源多渠道,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部分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些影响个人发展,有些甚至影响社会安定,迫切需要我们强化问题意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不要无的放矢,应该了解现在时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是针对需求,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不断的涌现,一方面学生希望有更多的了解,一方面也产生需求困惑,所以要针对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第三个是针对对象,由于学生的学段、地区、家庭等的不同,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应该面对不同对象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防止教育的盲目性,因为没有对问题、需求和对象的了解就会产生教育的盲目性;还能防止形式主义,因为没有对问题、需求和对象的了解就会产生形式主义。
  除此,还有教育的亲和力。亲和力是学生对教师和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亲近感、和谐感、趋同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提升教育的亲和力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只有教师跟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提升亲和力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以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生动性,打动人、吸引人,要真正面对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着力回答问题,从而产生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2)在教育方法上,既要遵循科学原则,又应该重视精神交流跟心灵的融合,让学生便于掌握、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要重视传统载体的运用,又要注重利用新兴的媒体,搭建起开放性的、时代性的、互动性的平台。
  (3)在教育过程上,既要重视认知,又要重视体验,如志愿者活动、研学旅行等,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动、受到启迪,并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
  (4)在教育者上,既要理解、尊重、接纳学生,又要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通过提高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
  所以,教育的亲和力很大的程度上是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是以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
  (三)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第三个是学习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9月份发表了题为《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的工作文件,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问题,课程是学校全部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目标正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
  这个报告提出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大概包括这六个方面,强调培养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整体综合、强调多样包容、强调数字化、强调科学评估。
  实际上,目前的课程改革也正朝着这个趋势推进。培养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的教育趋势,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人民的迫切需求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的动力。这引起了课程的一些调整,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成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过程。学习内容将实现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相互协调;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相互协调;传统科学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互协调;教与育相互协调。
  第二个是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的结构转变需要增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不是指让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让学生的素养相对平衡而非片面发展,即全面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来的。主要谈以下三点:
  一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指一个学科要尽可能联系其他方面的知识。譬如,我本人是教化学的,但在教化学的时候,我要尽可能联系到历史知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生物知识、地理知识等。
  因为现实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用单一学科知识能够解释或者解决的,所以强调一个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
  二要设置综合课程,我国现在主要是借鉴问题教学、STEAM教学创客教育、项目教学、现象教学等综合课程,在地方课程和选修课程开设相关课程。
  三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各种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各种课题的调研报告等等内容。实际上是指课程结构要综合性地发展,跨学科更容易创新,因为局限在一个学科很难创新,往往是通过借鉴其他学科提供的经验而引发的创新。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来的,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个调整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最后一个调整是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四)学校形态更加开放
  第四个是学校形态更加开放,未来的学校形态应该更加开放,学校的布局、教室的格局、校园的环境应该更加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学校要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因而布局、格局、环境也应该有所变化,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先进人工智能设施将用于教学,学校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学校的空间应该更加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校的围墙被打破,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场所更加多元;学习的时间也更加开放,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可能会被打破,学习时间更加自主;学习者更加开放,可能会打破学籍和年纪的限制,朝着终生学习的方向前进。
  目前STEAM教育、创客空间和项目学习法等都是比较流行的学校形态。
  STEAM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是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从现实实践当中发现问题;
  第二个强调育人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第三个强调参与的开放性,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学校、社区和全球企业之间都联系起来;第四个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注意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孩子未来成为一个发明家或者科学家的基础,而不是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从而获得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最终使得学习者发展STEAM素养,并有能力在新经济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创客空间,这是学生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也是课程实施的环境。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
  学生能在学校的创客空间设计制作,发挥创造才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创客运动将成为学习变革的一个支点。
  (五)教师队伍更加活跃
  第五个是教师队伍更加活跃。十九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在教育领域,把“人”变成“教师”,即“努力形成教师渴望成才,教师努力成才,教师皆可成才,教师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所有的老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教育工作的终端是教师,学校教育的终端是学生。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不管是秉承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规范、落实课程要求,都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终端,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关键。
  教育是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实际组织者,是教育改革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桥梁。
  只有尊重教育终端的创造性才能使教育真正增强针对性,亲和力,实效性。而教师的事业激情和自主性是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创造激情和最大限度地赋予教师自主的创造空间。
  顶层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其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激活终端,如果顶层设计的最终效果限制了终端、束缚了终端,那这个顶层设计是失败的。
  (六)教育技术更加前沿
  第六个方向是教育技术更加前沿,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方面进展比较大,因为教育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教育评价可以借鉴企业评价,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目前我国对于人工智能尤为关注,“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全民人工智能教育。”除此,国务院还发布了一个文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我国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因此,提出中小学要设置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因此,技术的领先,在未来应该是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现在科学家、工程学家、教育家、未来学家,都对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做了种种预测,有的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发挥教育环节的辅助功能,有的认为它可以发挥教育环节的取代功能,有的认为是个性需求的服务功能,有的认为是优质教育的普及功能,有的认为是教育目标的分工功能,有的认为是学科设置的更新功能,有的认为是学校形态的改变功能,还有的认为是终生学习的常态功能。
  (七)教育评价更加合理
  最后一个是教育评价更加合理,在未来学校里,需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使这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实际上一个是评价内容要全面,一个是评价功能促进发展。同时也要建立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面对未来学校的理想,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同时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教育改革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艰苦的渐进的动态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困惑,充满着不同观点的争议,充满着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力,需要改革的担当和勇气,需要改革的决心和智慧。

上级主管部门  |  直属机构  |  区内学校网站

主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

中文域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政务.cn     www.288365.com.政务.cn

邮编:100195 京ICP备17037050号    联系我们:8848730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号    网站标识码:110108004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