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是:
我们的学校是否真正认识到
每一个孩子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我们的课程如何既让学生吃饱
又要让他们吃好;
我们的教育如何在适合的环境中、
用适合的方式和适当的设计
来完成标准明确的教育目标?
▲董红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是让人与梦想靠近的事业,不应变成整齐划一的制造业。现在,学校教育要从我们熟练的“批量加工”模式,转变为以个性化指导为特征的“精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创造各种可能,极大地满足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发展目标,得到理想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这就要求教师专注研究,用心育人。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十几年来持之以恒坚持做好校本研修。进入十三五时期,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更加注重教师学科素养、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教学的科学、高效,用研究来赢得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和持续突破。
首先,未来三年,我们将在进修学校“对口支持项目”框架下,整体规划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都涌现学科“领军教师”,并且形成梯队。
其次,坚持团队研究,继续推进以单元主题教学为特征、以持久理解为目标的“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打牢教师的学科和功底。
第三,聚焦课堂,坚持进修实验“研究导向”的增长方式,把初三、高三对中考及高考的研究成果延伸到各学段的教学,用专业、科学的研究赢得现在和未来的中高考。
第四,重点研究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以突破学生思维发展“瓶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为目标,继续开展“讨论课”等课型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和课堂有效性。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如何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5月,我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核心素养如何考”的专题培训,“准高三”的老师联系近年来高考及海淀区模拟考试题,探究如何考查核心素养及对教学的启示。
新中考高考改革,凸显“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理念,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主动权,教师要从“管理”向陪伴、指导转变。学校正在构建以“智慧的陪伴、专业的指导”为主题的教师育人能力建设工程,探索学生成长的科学化指导,让教师成为“专业的育人者”。
第一,系统设计班主任专业化培训,探索“基于现实、接近理想” 的育人模式建构。
第二,启动项目式学习,带领班主任从经验积累向专业研究发展。全校58个班设计58个研究项目,每人认领一个课题,开展一个学期的持续研究,成果在全校交流、共享。
第三,完善班主任专业队伍建设,专门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纳入学校“昆玉名师工作室”建设体系。
第四,每学年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展示”,开展“教师育人能力”专项培训和评估。
第五,对班主任及各科老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培训,让更多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业顾问”和“生涯发展顾问”。
在管理上,我们力争让管理机制更加扁平化,“让听见炮声的人指挥”,让教师专业意见得到尊重,减少行政力量对教学的干预。营造开放、宽松的学术环境。我们出版了《进修实验学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举办教育年会、论坛,鼓励教师学术交流。学校治理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学校教育不断激发内在活力,创意设计不断涌现,创新成果持续亮相。
学生投入生动的学习中,教师沉浸在创造性工作中,这样的图景是学校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