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校长美育论坛每两年一次,现已举办第三届。本届大会以“弘扬传统文化 展示美育风采”为主题,正是为落实国办71号文及北京市政府19号文为背景,在开展、落实美育过程中,总结梳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经验,探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加强文化自信的手段与形式,并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更多>>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和平里第四小学、北师大二附中分享了各自学校在落实美育,推动中华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知名美育专家、学者、实践引领者,就如何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校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论坛研讨,达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意义的共识。
清华附小通过30节微课,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如何探索“审美雅趣”核心素养在附小课堂落地。微课涵盖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形体、体育、语文、数学、英语、吟诵、品设、科学等课程形态,通过学科教学、学科间融合和超学科浸润等不同的方式,体现传统文化与校园美育相结合的特色。
参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并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观看清华附小学生油画展,实地寻找儿童如何站立在美育教育正中央,观看美育如何激荡着校园的每一个人,帮助学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践成果。邀请了还在美院就读的七位附小校友共同参加展览,展现出清华附小“1+X课程”大中小一条龙联合育人的成果。
要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高度重视和加强美育,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美育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抓住灵魂,抓住统筹,抓好关键,抓好布局,抓好整合,抓好评价,共同促进学校美育科学发展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会专家认为:美育必须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兴趣,逐步形成志趣...更多>>
郑小荺
原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倪传荣
原北京教育学院院长
刘汝明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井绪朝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副校长
李群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研究员
李志伟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
徐春生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
科学
品德与生活
语文
语文
戏剧
语文
语文
硬笔书法
语文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英语
音乐
音乐
音乐
舞蹈
舞蹈
美术
书法
美术
美术
戏剧
学科:科学
授课教师:
龚长霞 清华附小科学教师
课程介绍:
我们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生活实践,发现可以根据动物行为,星星、露水、雾、云等自然现象来预知天气情况,并且将总结出的这些智慧以谚语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与钩钩云、鱼鳞云、瓦片云、豆荚云这四种云有关的气象谚语,并亲手用棉花制作这四种云,来掌握根据这四种云预知天气的方法,领会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立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气象谚语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在动手制作云朵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学科:品德与生活
授课教师:
梁营章,海淀区德育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主编《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
课程介绍:
24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让学生欣赏24节气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节气之美;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24节气的诗词或谚语,分享谚语中的知识和智慧,感受节气之美;最后让学生以诗配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节气,来初步创造美。通过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来达到对24节气的深度了解,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美育渗透点:
欣赏节气之中的智慧创造之美;通过画笔创造,自己理解的节气之美。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许长亮,清华附小语文教师,小学一级教师,执教的《琥珀》一课,被评为北京大学名师名家高级研修班的优秀观摩课。参与编写《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等。
课程介绍:
《鸟鸣涧》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
美育渗透点:
用吟诵的方法,去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李春虹,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主题教学研究核心成员,作为分册主编参与编写《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
课程介绍:
绘本《年》讲述的是一个小怪物“年”在人们的努力下由坏变好的故事,其中也渗透了过年的习俗和文化。学生在“猜测”中阅读绘本,了解“年”的故事;在与《年除夕的故事》比较阅读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激活思维,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口耳相传。懂得尽管在世世代代讲述的过程中,故事内容会发生改变,但有些东西却一直保留,千百年来不曾变过。如过年点灯笼、放鞭炮的习俗,贴福字、挂大红灯笼表达祝愿的心情,这些是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需要我们世代传承。
美育渗透点:
猜测阅读中,了解“年”的故事;比较阅读中,感受春节的习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科:戏剧
授课教师:
张华毓,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校长助理,主编《我的朗读课堂》,参与编写《初为人师第一年》《清华风物》。
课程介绍:
《最后一课》讲的是卢沟桥事变,日军进入清华园,时任校长傅任敢先生为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要他们坚信,野蛮的炮火永远不会湮灭光明。《最后一课》也是清华附小校史剧《丁香花开》中出现的第一个小高潮,在表演时需要演员情绪高度饱满。在课堂上,通过舞台行动与音乐的结合,台词与音乐的结合,以及剧目的排演,让学生把握戏剧语言的节奏。同时,戏剧是儿童立德成志的第二课堂,本节课不仅要学生体验戏剧艺术的魅力,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增强对母校情感价值的认同。
美育渗透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戏剧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王峰,区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清华附小语文学科教研员。中央民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海淀区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
课程介绍: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选自《清华附小传统文化读本》。
《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文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精炼的词、句适宜咀嚼,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了三次,可谓频率高,且十分经典。在教学中,我适时将古文借助注释学习的方法进行渗透和回顾。另一个方面,《论语》中所蕴含的内涵、思想、情感等,是它的灵魂。在语段的学习中,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之道,并以文入境、促进体验。从而实现由言语输入到言语输出,实现“言意共生”。
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文的简约美,内涵的人格美;建立在学生的个性经验之上,运用多语言文本资料,多文化视角,去验证、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用世界的语言表达中国的文化,进而理解世界的共通价值观。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林长山,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致力于成志教育使命下“1+X课程”深化与创新研究、主题教学研究与实践,多项研究成果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发表。
课程介绍: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以“寻”为行动线索,以“满”为花的整体感受贯穿全诗,有助于培养学生抓关键词,整体感知全诗。前两句是正面描写花“满”,千朵万朵的花铺满小路,多得压弯了花枝;后两句衬托花“满”,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千万声娇莺自由啼叫,都是因为花多为他们提供自由的环境与广阔的天地。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法感悟杜甫寻花的感受。
美育渗透点:
学生质疑入手,整体感知,主线贯穿,深度学习。从诗中找出关键词,能初步整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体验活动,包括朗读、对话、听声、角色体验,感悟诗情。由学生质疑而来的主问题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深度思辨,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科:硬笔书法
授课教师:
赵丽娜,北京市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小学语文学科督学。
课程介绍: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硬笔书法不仅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而且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左右结构的字包括左窄右宽、左右相等、左宽右窄这三种类型。第一课时重点学习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的书写,第二课时重点学习左右相等的汉字的书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论语的学习相整合,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美育渗透点:
练习书法与学习《论语》相结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书法练习中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
王玲湘,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东北师大硕士生导师。著有《语文教育的大和小——为生长而教》等。
课程介绍:
经典文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古文《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还原古文的故事情节,感受小古文语言的凝练;在三次聚焦对话的品读中,感悟简简单单的对话中,蕴含着的语言艺术魅力;在拓读早慧孩子的故事中,发现“记言则玄远冷隽”的写作特点,触发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美育渗透点:
走进故事,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语言艺术的美;融合音乐,诵读古文,体会中华传统经典文言声韵、情境之美。
学科:体育
授课教师:
滕文生,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参与编写《看图玩足球》。
课程介绍:
跳长绳(又名跳大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运动,流传至今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通过跳长绳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培养良好的一直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学一年级学生是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快速增长的敏感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热身,渗透跳长绳的动作要点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通过4人小组练习尝试(并脚跳和两脚依次跳)的方法根据个人能力和喜欢选择一种,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提高练习密度的同时为进一步学习跳“8”字绳做铺垫。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跳长绳,可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提高灵敏等身体素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果断、勇敢的意志品质和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
学科:体育
授课教师:
齐章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马约翰研究中心体育教师。参与编写《看图玩足球》。
课程介绍: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项目。练习武术可以发展学生柔韧性、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精气神是武术的灵魂,武术的一招一式动作都能彰显武术阳刚之美。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很好的具备了小组化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学生模仿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功感 ,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武术,不但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学科:体育
授课教师:
贾维佳,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马约翰研究中心教研组长。作为编委分别编写《看图玩足球》;《小篮球——各种方式运球》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课程介绍:
踢毽子是身体协调性练习同时也对眼、脚配合进行的练习为目的,踢毽子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广泛受大众喜欢的。学生们很喜欢踢毽子也掌握了一些踢毽子的方法也能够踢上一些。本课为民族传统体育课,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动作能够基本完成动作。通过学习踢毽子---盘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勇于展示自我优良品质。心理特点上:此阶段学生是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快速增长的敏感期(特别是柔韧素质),学生自主活动有所增多,合作意识逐渐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练习、小组练习手段,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功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鉴赏能力,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踢毽子,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协调性,在练习中增强学生对传统项目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群体意识。使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锻炼热情。
学科:体育
授课教师:
何宇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作为编委分别编写《看图玩足球》;《小篮球——行进间运球》获得海淀区一等奖.
课程介绍:
跳短绳是身体协调性练习,同时也对眼、脚配合进行的练习为目的,跳短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广泛受大众喜欢的。通过学习跳短绳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勇于展示自我优良品质。此阶段学生是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快速增长的敏感期(特别是柔韧素质),学生自主活动有所增多,合作意识逐渐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自主练习、小组练习手段,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功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鉴赏能力,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跳短绳,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群体意识。使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本课为了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心都得到发展和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种学习效果评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科:体育
授课教师:
任海江,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马约翰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作为主编和编委分别编写《看图玩足球》、《健康金字塔》、《清华附小的主题课堂》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程介绍:
当你走进健美操教室的那一刻,你就会有一种想跳操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活力、是阳光,更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表现。今天在这里,我会和二年级的学生们一起跳一段《健美操基本步伐串联组合动作》。
健美操是在节奏鲜明、韵律感强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各部位的练习,是塑造人体自身健康、健美体型为目标,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新型体操项目。本课为我校体育课程的X课,学生已经掌握了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特点,能够按照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协调、规范地完成基本动作,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动作和队形创编打下扎实的基础。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健美操,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学生端正的身体姿态,提高艺术素养、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群体意识。使学生进一步的体会健美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吧!
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昝玉静,清华附小数学教师,参与编写《小学数学质量目标手册》,《清华附小数学乐学手册》。
课程介绍:
七巧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下产生的民间智力玩具,其中蕴含了数学图形的组合之美。本课程,力求给足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比一比、移一移、变一变”的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对图形进行简单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帮助低年级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思考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美育渗透点:
借助七巧板,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们感受七巧板中七块图形之间的的动态美,体会七巧板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掘美好事物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雅趣。
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汤卫红,特级教师,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致力于成志教育使命下“1+X课程”深化与创新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发表。
课程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益智的游戏,例如,七巧板、华容道、鲁班锁、伤脑筋十二块等。伤脑筋十二块就是数学上的五连方,制作成游戏工具,进行拼图,可以变幻无穷,令人欲罢不能。而对如何得到伤脑筋十二块的追问可以成为很好的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维习惯、发展空间观念的极好契机。本课程引导学生经历“从头到尾地想问题”的过程,以猜想、观察、操作、想象、验证等活动中探索多连方的种类及其关系,体会传统游戏背后的数学本质和独特魅力。
美育渗透点:
在对中华传统益智游戏的数学本质探究中,体会游戏的魅力,领略平移、对称、翻转等变换思想背后的严谨之美、秩序之美、和谐之美。
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王建刚、小学高级教师、海淀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主编参与编写《数学乐学手册》、《小学数学教学指南》。
课程介绍:
整节课所有研究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所提出,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将提出问题聚焦,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课始,让学生借助主题提问聚焦到先解决“什么是密铺”,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什么是密铺,经过讨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再总结什么是密铺。课中,知道了什么是密铺之后让学生提出进一步可以研究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分类排序聚焦“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最后根据探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问题经历了“广度——深度——广度”的不断转化,引导学生逐渐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在探索操作中体会图形排练秩序美、旋转美、对称美、简洁美。数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美育渗透点:
在操作体验中、体会数学具有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之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有序思考能力,体会密铺图形所带来的美,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和思考问题。
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贺洁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
课程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轴对称元素。学生在欣赏过后,亲自动手设计轴对称图案,经历了“思考——操作——表达——欣赏”的过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重要联系。
学生在独立设计轴对称图案时,可能会存在独立操作、思考有困难。但小组合作、组间异质资源交流,可以为这部分同学提供帮助。学生将其所思所想在组内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美育渗透点: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轴对称美的建筑、脸谱、汉字、瓷器、剪纸等元素为切入点,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学生在课上欣赏美、动手创造美、运用语言表达美,多维度提升“审美雅趣”。
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易博,小学高级教师,海淀区数学骨干教师,曾获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参与编写《小学数学质量目标手册》,《清华附小数学乐学手册》。
课程介绍:
回文诗中蕴含着数学的循环排列规律,很多版本的教材也会在二年级编排这一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认识差异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如果只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循环学生是有苦难的。笔者发现学生在一年级的儿童诗歌中曾经多次接触到循环的生活情境,这些对循环这一个词的语文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来理解数学上的“循环”。如果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以回文诗为学习的主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完整的学习情境下,从多角度理解循环规律,从而深刻理解循环规律的内涵,从而深度体验的循环的数学美及回文诗的文学美,进而提高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之“审美雅趣”,提升学生的美育教育。
美育渗透点:
在回文诗的学习基础之上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索循环排列规律,通过规律对规律的探索,从美学角度触碰数学,发现和欣赏数学中的美。
学科:英语
授课教师:
王丹彤,小学一级教师,入职一年。
课程介绍: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早在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共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大洋彼岸的西洋文化都对苏轼推崇备至,作为中国人,全面了解、认真研读苏轼很有必要。
小学生对苏轼的了解主要源自诗词。而本课将从苏轼爱竹子这个细微的点入手,向同学们呈现苏轼的画作、介绍苏轼和竹子的故事以及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苏轼有关竹子的诗,从而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个人,了解中国竹文化。
美育渗透点:
欣赏苏轼竹子画作、聆听苏轼与竹子的故事、品读苏轼竹子的诗从而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位伟人。
学科:音乐
授课教师:
张叶,海淀区骨干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清华附小音乐组组长。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
课程介绍:
歌曲《送别》是李叔同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的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
通过学习歌曲来了解歌曲的背景、歌曲词作者李叔同、还有相关送别古诗的等等。反过来,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又引发学生们对歌曲意境的认识,通过赏析、演唱歌曲,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
美育渗透点:
送别之韵在乎于心,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通过层层赏析、品读,带学生一起探寻清新、淡雅、忧美的歌曲《送别》背后的故事。努力让学生们“用心歌唱”。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
学科:音乐
授课教师:
杨钧,清华附小音乐教师
课程介绍:
《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 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美育渗透点:
本节课教学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采用律动,模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式的聆听音乐,表达音乐,层层深入的达到审美的核心。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学科:音乐
授课教师:
李宝仓 清华附小音乐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中国合唱协会会员。以班级合唱教学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点。所指导的班级合唱获得北京市艺术节一等奖。
课程介绍:
《春晓》是谷建芬老师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同名诗而编创的一首二声部合唱音乐作品。歌曲情绪欢乐活泼,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本课紧紧围绕在“会唱歌”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唱好歌”为主要设计特色。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通过音效模仿,创设意境,合唱运用方面,都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富有感染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表现力。
美育渗透点:
生活中处处皆有音乐性,只要用心的去体会,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就像把本课简单的旋律加以丰富,形成多层次,多种效果的音乐。
学科:舞蹈
授课教师:
张帆 小学高级教师 参与编写《小学舞蹈艺术教程》 海淀区舞蹈兼职教研员
课程介绍: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是民间舞生命力本源的主要所在。美丽的新疆素有“水果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尤其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最为丰富多彩。让学生通过情境舞蹈《吃蜜瓜》感受新疆舞蹈健美柔软、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热烈奔放、细腻深情的舞蹈风格。了解新疆维吾尔地区特定的环境、性格、形象、情感及传统的文化和它独特艺术魅力。
美育渗透点:
每一名学生的创造力都是非凡的,他们是天然的艺术家;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用肢体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科:舞蹈
授课教师:
文炎钊 清华附小舞蹈教师 编创并辅导舞蹈团参加北京市舞蹈比赛表演作品《新校园》获小学组金奖,参与编写清华附小丁香戏剧校本教材。
课程介绍:
阿嘎,是藏族民间打夯的劳动工具,舞蹈《新校园》以“打阿嘎”的形态为主要元素,以孩子平时劳作游戏的情境,编创了藏族孩子在创作新校园的过程中,打嘎伴随朗朗书声的欢乐童年情境。在本课中,以舞蹈道具阿嘎为学习工具,老师带领学生以音乐、肢体、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打嘎并自己创造打阿嘎的新的方式,和自己熟悉道具碰撞出新的火花,通过肢体的表达,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生活观察的能力。
美育渗透点:
通过戏剧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即兴的创造能力;通过舞蹈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另一扇窗!
学科:美术
授课教师:
王柏匀,清华附小美术教师,曾发表论文《得意忘象——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中手的造型分析》等。
课程介绍:
本课是针对一年级的学生,运用多媒体课件了解线条在自然与艺术作品中的形式与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小组分享、激发兴趣,在中西艺术作品的的对比和不同线形的对比中,体会线条的美感及线条在艺术作品表达中的运用。最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进一步动手体验传统笔墨表达线条所带来的乐趣。
美育渗透点:
将传统的国画笔墨干湿浓淡的笔墨感受带入一年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在了解线条的美感的同时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学科:书法
授课教师:
聂焱,清华附小艺术教师,小教高级,学科负责人,著有《回到童画》一书。
课程介绍:
书法无疑是传统美育很好的载体,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同时,书法包括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名家名作,文学等,具备很好的课程意义,书法课首先不是技术课,而应该是文化熏陶课。本课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书法“一”笔划的练习,从“一”的文化意义开始,用美术体验、对比欣赏、文字想象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明确对书法的认知,感受书法作文中国文化一部分的魅力。
美育渗透点:
通过书法培养学生对线条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书法,让学生对文字学,对书法历史发生兴趣。书法的美不在概念中,而在学生不断地尝试与体验之中。
学科:美术
授课教师:
刘丹,清华附小美术教师。发表论文《表现主义绘画的东西方差异》、《当代艺术与社会价值:自主性与本土化的现代实践》等。
课程介绍:
《彩墨游戏》是人美版三年级下册国画基础课程,古人曾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笔有中、侧、疾、徐;墨有浓润、苍涩;水有枯渴、轻灵。而彩墨又多了“彩”的变化多端,《彩墨游戏》实在是妙趣多多。本课通过促进学生体验水、墨、色与生宣纸之间产生的神奇变化和丰富的表现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中国画表现能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悟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
美育渗透点:
体现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三个游戏使学生站立在课堂正中央。寓教于乐,探索水、墨与色在生宣纸上出现的各种效果,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学科:美术
授课教师:
陈虎,清华附小美术教师,海淀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2015年《“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发表于《中国教师》;2012年《以没骨“生长”画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索》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全国美术教育类核心期刊)。
课程介绍:
《画家徐悲鸿》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没有解决的、感兴趣的问题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了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比如有近1/3的学生问道:“徐悲鸿画马的技巧是什么样的?”我们专门设计了探讨徐悲鸿画马技巧的环节——画一匹马的技巧是什么样的、画多骏图的技巧又是什么样的?本课中教师演示徐悲鸿水墨画马的方法将本课的赏析转向“由动而静”。之后请学生在理解徐悲鸿及其作品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徐悲鸿的“八骏图”。本课欣赏、评述共涉及徐悲鸿著名的代表作品33件。徐悲鸿的浓浓的人文情怀、拳拳的爱国之心,是贯穿本课课堂的是情感基础。
美育渗透点:
本课试图通过整合美术与历史、语文等跨界学科,尝试以视觉上的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以及生活与画作中的物象对比等艺术手段引导学生体悟徐悲鸿作品的悲壮美、雄健美、情怀美、精神美等方面。
学科:戏剧
授课老师:
钟姝,清华附小专职戏剧教师。原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演员。2016年发表论文《戏剧!儿童的第二重生活》于《海淀教育》。2016年发表论文《戏剧!儿童的第二重生活-——戏剧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于《中国教师》等。
课程介绍:
偶,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上前年。偶,也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合了造型,动作,语言,绘画,舞蹈等艺术为一身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本节课将民间故事与手偶相结合,风趣幽默的课文为戏剧找到了文本依托,好玩儿的袜子偶又为课文找到一个有趣的形式来呈现。整节课通过学习偶、制作偶、应用偶三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袜子偶的表演技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
美育渗透点:
《一起玩手偶》融入了肢体韵律(手指操),手偶设计(绘画),情景展现(语言动作)等多种元素。用丰富的课堂形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戏剧兴趣。也希望通过手偶的应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及动手能力。
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育研究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技术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
中文域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政务.cn www.288365.com.政务.cn
邮编:100195 京ICP备17037050号 联系我们:8848730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01号 网站标识码:1101080045 网站地图